地埋水箱周围土方沉降会导致哪些问题及如何应对?地埋水箱的清洗消毒周期该如何合理设定?
一、地埋水箱周围土方沉降会导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
地埋水箱周围土方沉降(沉降量超过 5cm 或不均匀沉降差>3cm)是地下设施常见隐患,需警惕结构损伤、渗漏加剧等连锁问题,具体应对如下:
1. 沉降引发的主要问题
水箱结构变形:
不均匀沉降会使水箱壳体承受附加应力,混凝土水箱易出现贯穿性裂缝(尤其在边角、管道接口处),不锈钢或玻璃钢水箱可能发生局部凹陷、焊接点撕裂,导致渗漏;严重时水箱整体倾斜,与进出水管连接处被拉断,引发大规模漏水。
管道系统损坏:
连接水箱的进出水管(如钢管、PE 管)因沉降产生轴向或侧向位移,接口处密封失效(法兰垫片撕裂、螺纹连接处松动),出现滴漏或爆管;埋地管道若被沉降的土方挤压,可能发生弯曲变形甚至断裂,维修需开挖土方,成本高且影响水箱使用。
周边设施受影响:
沉降区域若靠近建筑物、道路或其他地下管线(如电缆、排水管),可能导致地面塌陷、路面开裂,甚至牵连周边结构出现沉降,形成安全隐患(如行人跌落、车辆通行风险)。
2. 针对性应对措施
沉降监测与预警:
在水箱周边 2 米范围内布设沉降观测点(每 5 米 1 个,至少 4 个),每周用水准仪测量沉降量,记录数据绘制沉降曲线。若单周沉降量>2cm 或不均匀沉降差>1cm,立即停止水箱使用,设置警戒区。
临时加固控制沉降:
对轻微沉降(沉降量<5cm 且趋于稳定):在水箱倾斜侧的底部垫设钢板(厚度≥10mm)或预制混凝土块,用千斤顶缓慢顶起水箱至水平状态(用水准仪校准),再在间隙填充微膨胀混凝土固定;
对持续沉降区域:采用 “注浆加固法”,通过钻孔向沉降土方中注入水泥浆液(水灰比 1:1.2)或聚氨酯发泡剂,填充土壤孔隙,提高地基承载力(注浆压力控制在 0.2-0.5MPa,避免压力过大损坏水箱)。
修复与重新回填:
若水箱已变形渗漏:先按前文 “渗漏修补方法” 修复结构,更换损坏管道及接口,再处理地基;
重新回填土方:清除沉降区域的松散土方,分层回填级配砂石(每层厚度 30cm,用振动压路机压实,压实度≥93%),回填至水箱顶部 50cm 以上时,改用素土回填(避免尖锐石块挤压水箱),并预留 2% 的排水坡度。
长期预防措施:
水箱安装时确保地基处理达标(如采用砂石垫层 + 灰土挤压桩,承载力≥150kPa),回填土方前在水箱外侧包裹 5cm 厚聚苯乙烯泡沫板(减少土壤冻胀影响),进出水管加装柔性接头(如橡胶伸缩节),允许一定范围内的位移而不损坏接口。
二、地埋水箱的清洗消毒周期该如何合理设定
清洗消毒周期需结合水箱用途、水质状况及使用频率确定,核心是控制微生物滋生、杂质沉积,确保水质安全,具体标准如下:
1. 按水箱用途划分
生活饮用水箱:
直接供应居民饮用、厨房用水的水箱,需严格遵循《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》,每半年至少清洗消毒 1 次。若水质检测(每季度 1 次)发现菌落总数>100CFU/mL、总大肠菌群阳性,需立即清洗消毒,直至检测合格。
消防水箱:
用于消防灭火的水箱(多为储备水,非饮用),可适当延长周期,每年清洗 1 次。但需注意:若水箱与生活用水共用(如合用水箱),仍需按生活用水标准执行;长期未使用的消防水箱(如空置超过 3 个月),启用前必须彻底清洗消毒。
工业用水箱(如冷却水、工艺用水):
根据水质要求调整:
冷却水塔配套地埋水箱(易滋生微生物、结垢):每 3 个月清洗 1 次,同时检测军团菌含量(不得检出);
一般工业废水收集箱:每 6 个月清洗 1 次,若水中含油污、化学物质,需增加清洗频率(如每 2 个月 1 次)。
雨水收集水箱:
用于绿化灌溉、道路清扫的雨水箱,因雨水含杂质、藻类孢子较多,每季度清洗 1 次,雨季(如 6-9 月)前需额外增加 1 次,避免汛期水质恶化堵塞灌溉设备。
2. 特殊情况缩短周期
水箱周边存在污染源(如垃圾中转站、化工厂),或检测发现水质浑浊度>1NTU、异嗅异味明显,清洗周期缩短 50%(如生活水箱从半年缩至 3 个月);
水箱曾发生藻类大规模滋生、管道堵塞等问题,修复后前 2 次清洗周期减半,观察水质稳定后再恢复常规周期;
饮用水箱若使用人数超过 500 人,或处于高温高湿地区(如南方梅雨季节),建议每 4 个月清洗 1 次,降低微生物繁殖风险。
3. 清洗消毒的核心要求
清洗前需制定方案:关闭进水阀,排空水箱,断开与其他管网的连接,张贴警示标志;
消毒后必须检测:生活饮用水箱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,按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22)检测微生物、感官性状等指标,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;
建立档案记录:每次清洗消毒需记录时间、操作人、使用的消毒剂种类及浓度、检测结果等,档案保存至少 3 年,便于追溯。